李镇西昨天最新演讲:我是如何让家长成为同盟者的

    来源:新浪教育    发布时间:2019-04-28 09:52    编辑:山茶     浏览量:

引子:于漪老师谈家庭教育 我说:于老师,您父母把您培养得好呀! 于老师说:我父亲文化程度不高,在我十四岁时就去世了。母亲没文化,但她把我们五个孩子抚养成人的,我是老大。 我问:您的弟弟妹妹后来做什么呢? 于老师说:我大弟是浙大教授,博导;二弟也是

引子:于漪老师谈家庭教育

我说:“于老师,您父母把您培养得好呀!”

于老师说:“我父亲文化程度不高,在我十四岁时就去世了。母亲没文化,但她把我们五个孩子抚养成人的,我是老大。”

我问:“您的弟弟妹妹后来做什么呢?”

于老师说:“我大弟是浙大教授,博导;二弟也是教授,曾任北大副校长;小弟弟在中科院,两院院士;妹妹也是浙大教授,曾任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

我说:“你母亲太了不起了!”

于老师说:“其实我母亲,没什么文化,并不懂得什么家庭教育的理论,就是做好人,我们跟着学。她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就告诉我们,第一,要善良;第二,要忍让,多想着别人。就这么简单。现在的家庭教育越弄越复杂,这个理论那个原则的。其实,家庭教育就是家长做好自己,给孩子示范。就这么简单!”

哪怕培养了一个杰出的人,也可以称作“教育家”,比如只培养了海伦 凯勒的莎莉文。何况培养了五个杰出的人——于漪的父母哪怕没有多少文化,也可以称作“教育家”。所以,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

开学第一天常见的一幕——

往往有这样的家长,第一天领着孩子入学,便对老师说:“我这孩子交给您就放心了!孩子犯了错误要打要骂随您,我决不袒护!我就把这孩子交给您了!”

吴非的回答是:“我不要!”

我的忧虑是,如果家长仅仅用“托付”来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信任,我的教育能够成功吗?我毫不怀疑这些家长对老师对学校教育的厚望,但这种“厚望”背后隐藏着一种令人忧虑的东西,这就是――同样作为教育者的家长的失职。

班主任的教育转化对象,不只是一个班的学生,还有学生背后的家长。

影响家长的两大前提条件——人格与智慧

人格:对教育的忠诚,对学生的真爱,对家长的尊重;满腔热情,一身正气……

让家长佩服!

智慧:教师本人的学识、才华、智慧,尤其是对教育的理解令人折服……

让家长放心!

一个让家长不佩服不放心的老师,不可能“征服”家长心。

我是如何给家长谈“教育”的?(把每一次家长会都开成教育学术研讨会)

第一次家长会,我都会对家长说——

“我们是同事关系。我们也许在社会角色、专业知识、性格特征、气质修养等等方面都不太一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我们有着共同的使命—— 教育,而且我们的教育对象完全一致——那就是你们的孩子!”

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他会随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尽可能在人格上成为孩子的榜样,以无声的形象去感染孩子的心灵;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他将不会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产”,而是将孩子看成是祖国的未来。

这样,他对孩子的期待就不仅仅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而是用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要求来设计孩子的成长和孩子的明天。

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他一定会全力支持学校教育改革和老师的工作,或者说,他将把学校教育工作也当作自己应该关心甚至有时还可以直接参与的份内事;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他会以教育者的眼光(而不仅仅是父母的眼光)去打量关注孩子,细心研究孩子每一天的细小变化,并和孩子一道成长;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不会把《哈佛女孩》之类的书奉为家教“圣经”,他会尊重孩子的精神世界,按照孩子的个性引导其成长,使之最终成长为最好的而又独一无二的“我”……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谁最重要?

学校教育非常重要,但无论多么重要,都只是家长教育的重要补充。

您知道傅聪的老师是谁吗?我也不知道。但我们都知道他的父亲傅雷。

我们不要总是认为“优生”都是教师教育出来的。以品行而言,孩子做人的高下,最重要的是取决于其父母的家庭教育。

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每个孩子都是其父母的折射。甚至可以说,孩子的一切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

一个孩子举止粗俗,言行不一,满口脏话,不讲卫生,懈怠懒惰……不能说和学校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关系实在不太大,而和他家庭教养太糟糕有关。

现在对“教育”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注意:“家庭教育”不是“教育教学”。

看看 “家教”一词的演变……

从“家庭教养”到“家庭教师”。

那么,什么是“教育”?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识之上,即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和不健全的。

2007年新学期开学之际,法国全国85万名教师同时接到了这样一封信,写信者称自己满怀信念和激情,要与教师谈谈儿童及其教育——

“教育就是试图调和两种相反的运动,一是帮助每个儿童找到自己的路;一是促进每个儿童走上人们所相信的真、善、美之路。”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应当使儿童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写信者看来,儿童应当成为“自由的人、渴望知晓美好事物与伟大事物的人、心地善良的人、充满爱心的人、独立思考的人、宽容他人的人,同时又是能够谋到职业并以其劳动为生的人”。

萨科奇这封信的主题是“重建学校”——

“培育对真、善、美、伟大与深刻事物的欣赏,对假、恶、丑、渺小与平庸事物的厌恶,这便是教育者为儿童所承担的工作,这便是对儿童最好的爱,这便是对儿童的尊重。”

共产主义教育的英明和真正的人道精神就在于:要在每一个人(毫无例外地是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人的充分的表现,这既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

专制型家庭教育:

第一,以家庭君王自居,专制霸道,毫无平等可言。

第二,无视儿女的尊严,不把儿女当作人看待。

第三,态度蛮横,方法粗暴

溺爱型家庭教育:

第一,放纵,迁就,百依百顺

第二,同时又把自己意愿强加给孩子,强迫孩子学这学那

第三,要求单一,只求智力发展,忽视全面发展

隔膜型家庭教育:

我1998年发表在《中国青年报》头版的一篇长文《她给教育者留下什么遗产?》,反响强烈。

《北京青年报》刊登了一位女中学生读后感——

我们的师长,当您千方百计地想把一个孩子教育成您心目中的好孩子时,您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青少年身心的成长是一个痛苦而复杂的过程。

当他们在黑暗中感到阵阵孤寂之时,当他们在日记中发出莫名的长吟之时,当他们在拥挤的人群里感到恐慌时,当来自内部外部的无形压力向他们慢慢逼来之时……您不要再拿一些硬梆梆的正确的框框去套他们,不要幻想只要让他们明辨是非就可万事大吉。

可不可以使环境宽松一些,可不可以拿您或别人有益的人生经验去疏导他们拥塞的心灵,可不可以不把学生们当作一部部受教育的机器,而是一个个正在通过他人帮助,更通过自己不断努力而逐步形成的“人”……

为了不让悲剧重演,请给他们以自信力和直面现实的勇气和胆略;请给他们以一颗健康而有强大生命力的心脏;请给他们以一个清醒而有独立思辨能力的大脑;请给他们以一种积极而富于弹性的生活态度……

这期待是给予我们的师长,也是给予我们自己的。

隔膜型家庭教育的特点:

第一,只注重孩子外在的表现,而忽略孩子的内心。

第二,朝夕相处,却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

第三,缺乏平等而有效的心灵沟通。

民主型家庭教育:

第一,把孩子当作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每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第二,随时自然而然地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

第三,和孩子平等相处,建立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新型的亲子关系。

四条建议

第一,做孩子人格的榜样

第二,做孩子知心的朋友

第三,和孩子一起阅读好书籍

第四,和孩子一起养成好习惯

第一,做孩子人格的榜样

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

你想孩子成为怎样的人,你就先做那样的人!

扪心自问——

我们给孩子讲的,我们信吗?

我们要孩子做的,我们做吗?

自己一滩污泥,有什么理由和资格“何恨铁不成钢”?

所谓“教育”,就是你想要学生有的,你先得拥有。

现场调查:

1.认为自己能够成为孩子榜样的,请举手。

2.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值得孩子学习?

3.你觉得自己哪些方面还有不足,需要改进?

父母最应该孩子示范的品格——

善良,

宽容,

勤奋,

自强……

第二,做孩子知心的朋友

每天和孩子“一席话”,“一段路”,“一盏灯”……

赢得孩子的信任

当孩子给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就开始走向成功了。

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把自己变成孩子。

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情感,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情感,那简直是很愚蠢的事情。

——卢梭

做有童心的教育者

一个优秀的教育者,一刻也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

每个家长都问问自己,我和孩子有没有共同的爱好?(和孩子有共同的读物吗?和孩子一起看足球赛吗?和孩子一起上网吗?和孩子有共同的喜欢的明星吗?等等)

第三,和孩子一起阅读好书籍

你最近读书了吗?

你最近读的一本书是什么书?

你家里有书房或藏书吗?

如果你没有读书的习惯,你就没有任何理由要求孩子读书。

第四,和孩子一起养成好习惯

养成勤奋的习惯

养成健身的习惯

养成整洁的习惯

养成严谨的习惯

养成礼貌的习惯

……

三个好习惯,幸福一辈子——

健身的习惯……

礼貌的习惯……

阅读的习惯……

影响家长的六大途径——

第一,通过阅读启迪家长。

第二,通过写作改变家长。

第三,通过书信沟通家长。

第四,通过孩子促动家长。

第五,通过家长转化家长。

第六,通过家访感染家长。

第一,通过阅读启迪家长

提倡读四类书——

1,读有关家庭教育的书

2,读和你职业相关的书

3,读文史方面的书

4,读孩子爱读的书

第二,通过写作改变家长

养成反思的好习惯——

每天给孩子写几句话

和孩子一起写日记

和孩子一起写阅读笔记(批注)

和孩子一起写作文

其实,重要的不在于你写什么,或写了多少,重要的是你写本身,就是在行动对孩子说:孩子,爸爸妈妈很在乎你,愿意陪着你成长!

在这方面,南京市芳草园小学的郭文红老师做得非常好,值得学习。

第三,通过书信沟通家长

我爱写信,给学生写,也给家长写。

之所以要通过书信给家长沟通,原因有二,一是双方见面时间有限,而通过写信在时间上则比较灵活;二是有些话如果当面给家长说,家长不一定能够接受,而通过书信我可以在语言上更有分寸感,更容易打动家长。

给家长写信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家校联系本给家长写信,二是以传统的方式直接给家长写信。

第四,通过孩子促动家长

“和孩子一道成长”,是我经常给家长说的话。孩子一方面受大人(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同时也在教育着老师和家长。在我的眼中,学生既是我的教育对象,也是我的学习对象,同时还是我教育和影响家长的“同盟者”。

比如,让孩子督促父母读书……

比如,让孩子每天晚上洗碗……

比如,让孩子给父母提意见……

第五,通过家长转化家长

让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家长以自己的现身说法,去影响另一部分还不够优秀或者正在走向优秀的学生家长,是我常用的方式。虽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个性,但同样在一个班,接受同样老师的教育,为什么孩子之间会出现那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当然不能都归因于家庭教育,但家庭教育肯定是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家长之间的互相影响,有时候胜过班主任喋喋不休的“教导”。

第六,通过家访感染家长

家访体现了教育者对学生真诚的关怀。当班主任叩开学生的一扇扇家门时,面对突然到来的老师,学生及其家长所感受到的将是一种别样的温馨,而这种温馨显然是电话筒无法传递的。

家访有利于教师和家长的心灵沟通。坐在学生家里同其父母朋友般地促膝而谈,比起在电话QQ群或微信群里三言两语地和家长对话,二者的心理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

家访能让班主任切身感受到学生的成长环境。了解学生家长的文化修养素质、家庭经济状况、家庭人文气氛等等,将有助于教师在教育过程种对学生真正的理解,进而让教育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一个对学生不但非常热爱而且高度负责的班主任看来,这样的家访本身就是他义不容辞的分内工作。

几十年后,白发苍苍的家长们和他们的儿女一起来听我的“最后一课”……

家长完全可以和教师一起创作教育童话,因为——家长也是教育者!

名师一席话

你有何感受

原文地址:http://k.sina.com.cn/article_2456574690_926c5ae201900izwu.html?cre=tianyi&mod=pcedu&loc=34&r=0&rfunc=28&tj=none&tr=98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660661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66066100 66066101,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