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校长婉拒百万年薪 前往贫困地区支教坚守教育一线

    来源:新浪    发布时间:2018-12-17 16:26    编辑:公子潇     浏览量:

年逾六旬,很多人已颐养天年。但老校长陈立群退而不休,选择继续坚守教育一线。他婉拒民办学校百万年薪,前往贵州贫困苗乡志愿支教。 两年前,当来自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渴望教育帮扶的呼唤敲开陈立群远在浙江杭州的家门时,大病初愈的他毅然挑起重担,跨越

年逾六旬,很多人已颐养天年。但“老校长”陈立群“退而不休”,选择继续坚守教育一线。他婉拒民办学校百万年薪,前往贵州贫困苗乡志愿支教。

两年前,当来自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渴望教育帮扶的呼唤“敲开”陈立群远在浙江杭州的家门时,大病初愈的他毅然挑起“重担”,跨越千山万水走上台江县民族中学的三尺讲台,在这个苗族人口占比达97%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开展教育扶贫,助力当地教育跨越发展。

婉拒百万年薪志愿支教苗乡

初冬时节,清晨6点多的台江县民族中学校园内书声琅琅。天还没有亮,但校长办公室里已亮起了灯,映照着陈立群忙碌的身影。老师们说,支教两年多,寒来暑往,他几乎天天如此。

2015年退居“二线”的陈立群,曾担任过浙江省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学军中学等学校的校长,是声名远扬的教育名师,备受不少民办学校青睐。

然而,2016年4月受邀到黔东南州讲座交流时,陈立群目睹了当地教育贫困状况:两三千人的村寨,直到2014年才有人考上大学;因贫困,有的孩子十四五岁便辍学……

回到杭州后,一直心系贫困山区的陈立群婉拒不少民办学校百万年薪的邀请,于当年8月奔赴贵州教育扶贫一线。

“贫困的根在教育,脱贫也重在教育。”陈立群说。早在2001年,为培养更多寒门学子,陈立群就在浙江首创了宏志班。

“课堂改革”产生“鲶鱼效应”

谈到对台江县民族中学的第一印象时,陈立群毫不客气地蹦出“乱校”两个字:学校有3000多名学生,登记住校的2000多人,但实际才几百人住校;早读课,一个班有10多名学生趴着睡觉;上课才20多分钟,就有老师以讲完课为由在走廊聊天……

陈立群到学校报到时,众人看着眼前这位身材瘦弱、气质儒雅的退休老校长,不禁疑惑:如此学风涣散、管理混乱、师资薄弱的学校能被他改变吗?

陈立群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短暂调研后,他便在全校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扭转校风,全面推行寄宿制,要求全校3000多学生一律住校;改革后勤,打破几千师生“一个食堂、一口锅吃饭”的困境,改为三个食堂六口锅;重振学风,严明师生课堂纪律,引入考核机制,一改过去教学管理松散混乱的局面。

陈立群还同步推进制度建设,学校相继修订出台了《教师退出机制》等十多项管理制度。通过运用多种管理方式,学校逐步由“乱”到“治”。

陈立群尤其注重维护课堂秩序。一次,县里计划在学校举行活动,有关部门想让全校师生停课半天,被陈立群当即否决。尽管后来多次有领导打电话来协商,他仍未理睬。

“课堂比天大,一切干扰课堂活动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回忆起此事,陈立群依旧措辞严厉。

接手两个多月,人们眼中的“乱校”逐渐被陈立群改变,这让全校师生以及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备受鼓舞。大家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学校教育发展,志在让原本教育排名全州倒数的台江县成为“教育高地”。

在陈立群到台江县民族中学前,台江县中考前100名,能留在民族中学读书的只有10多人,而今年前100名中留在民族中学95人。今年高考,民族中学成绩优异:73人考上一本,450人考上二本。

授人以渔 扶智又扶志

在陈立群撰写的《我的教育主张》里有这样一段话:给钱总要花光的,给物资总是要用完的,唯有把农民的孩子培养好,才能不把贫困传给下一代。

自担任校长以来,陈立群一方面紧抓教育发展不放松,另一方面也特别关心贫困学子的学习和生活。“贫困地区的孩子大多因家庭贫困而缺乏自信,显得脆弱,需要给予更多关爱和支持。”陈立群说,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注重爱和责任教育的他在学校设立“励志日”,带领全校师生栽种“志向林”,并开设足球、书画、围棋等20多个社团,以培养学生“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高雅的志趣”。

陈立群还时常深入台江最偏远的村寨家访,有时一趟下来,兜里的钱几乎都塞给了贫困的孩子。为了激发全校师生的斗志,他还将获得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共20多万元钱拿出来,设立台江县“民族中学陈立群奖教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陈立群深知自己支教总会结束,而推动台江县民族中学的发展单靠他一人是不够的,更需要全校师生的努力。因此,他积极帮助培养当地优秀教师队伍,制定了“中青年教师培养行动计划”;组织教师到杭州交流学习,提升业务能力。

因为贡献突出,陈立群获评“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有网友说:“花甲之年的陈校长点燃了志愿奉献的‘青春火焰’。”

今年9月支教期满,61岁的陈立群决定留下来继续支教。始终“不为功利、只为心愿”的他,犹如一支燃烧的蜡烛点亮“苗乡未来”。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660661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66066100 66066101,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