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一直被书写 小海诗歌学术研讨会在苏州举办

    来源:现代快报    发布时间:2021-05-07 09:07    编辑:沙风     浏览量:

(记者 王凡)日前,吴文化视野中的苏州新诗暨小海诗歌学术研讨会在苏州职业大学举办,来自南开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的学者,以研究小海诗歌为切入点,共同探讨苏州新诗的发展规律,挖掘江南文化的丰厚内涵。 △研讨会合影 研讨会上,嘉宾

(记者 王凡)日前,吴文化视野中的苏州新诗暨小海诗歌学术研讨会在苏州职业大学举办,来自南开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的学者,以研究小海诗歌为切入点,共同探讨苏州新诗的发展规律,挖掘江南文化的丰厚内涵。

△研讨会合影

研讨会上,嘉宾们从精神建构、美学范式、对中国新诗写作及理论建设的贡献、与中国传统诗歌的关系等方面对小海诗歌展开了深入研讨,并着重探讨了江南吴地文化对小海诗歌创作的影响以及小海对滋养他的地域文化的超越。

△范小青在研讨会上发言

江苏省作协名誉主席、苏州市文联名誉主席、著名作家范小青表示,小海是苏州诗人的一位杰出代表,从开始创作就超越通常的诗歌流派和诗歌潮流,执着于个性化的写作,以其特异的生命感受观察生活、独立思考、感悟人生,以先验和经验融合的审美范式进行创作。可以说,小海诗歌回到了凡俗本真的生活,在真实而平凡的生活中寻找诗意、体悟真谛,由此获得生命本真的体验和领悟,无疑是对吴地诗歌的继承、弘扬、创新。她同时谈到,此次研讨会也是对吴文化的一次宏大张扬,将助推江南品牌文艺精品,把更多优秀文艺作品贡献给人民、贡献给时代。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振亚说,小海作为一位优秀的诗人,不仅属于苏州,更属于吴文化,对其诗歌的探讨有利于推进苏州诗歌、江苏诗歌的繁荣。小海始终以很强的方向感,秉承独立的精神立场,最大限度地拒绝外在写作风气的同化和裹挟,为诗坛提供了沉静、睿智而自然的个人化风格。

青岛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吕周聚认为,小海既是诗人、又是诗歌评论家,能将感性与理性融为一体,把批评对象纳入文学史的坐标内予以考察。小海的诗歌批评从语言、节奏、情趣等角度切入,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来阐明抽象的学理问题,探讨诗歌的内部规律,显得富有趣味和诗意。

“回顾小海从少年成名到今天的诗歌创作历程,可以发现诗人与其所生活的时代之间形成的独特关系:因为疏离而如此贴近,以充满敏锐的直觉穿越生活的表象,触摸存在的本真。”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霖关注到小海诗歌作品中对“声音世界”的建构,“小海提炼、改造和转化口语的努力一以贯之,摒弃传统的韵脚,也不刻意追求词语的错落有致,显得自然而然。”

△研讨会上的小海

小海,原名涂海燕,江苏海安人。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苏州市文联副主席。从1980年起在海内外报刊发表诗千余首,诗入选过百多种选集并被译成多国文字。著有诗集《必须弯腰拔草到午后》《村庄与田园》《北凌河》《大秦帝国》等;随笔集《旧梦录》《诗余录》;论文集《小海诗学论稿》等。曾获《作家》诗歌奖、“天问诗人奖”、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长江杯”江苏文学评论奖等。

回首自己的写作生涯,小海感慨良多,对于诗歌他有无限的感恩,感恩诗歌带来的一切。他说,一方面,诗歌与文学让他拥有了另外一种人生,以诗人的身份感知生活与世界;另一方面,诗歌能够时不时唤醒自我,唤醒人性中的美好,让他不被凡俗的生活和利益所蒙蔽。“我主要的一些诗歌创作都是在苏州完成的,她的历史文化、当代生活、人文地理都深深影响了我。”小海认为,江南文学的生命力更在于其现代性——她是全方位开放的,孕育着各种可能,“江南一直被书写,也将永远被书写。”

研讨会上,嘉宾们还由小海诗歌的影响力还引申出融媒体时代诗歌的传播等论题,从而梳理和体现了苏州新诗文化的发展脉络和走向。

原文地址:http://xdkb.net/p1/176232.html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660661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66066100 66066101,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分享到: